创新背景与知识
 
 *创新不能指望天才和奇迹
  对于创新,一向有很多的误解。在人类历史上,著名的创新总是与爱
(09/16/2009 19:26:17,238) [查看全文]
 *世界创新强国瑞典
瑞典南部城市马尔默的旋转楼高190米,不仅造型独特,从下至上旋转90度,而且全部采用环保材料建造,已
(09/19/2008 12:46:04,546) [查看全文]
 *创新比知识更重要
    前不久,《纽约时报》大胆推出了未来10年可望梦想成真的一些科技新创意:永远不必割草,设法培植出整齐划一的草坪;自动驾驶安全车辆,生产出决不会发生车祸的新型汽车;气象预报永远准确,电脑会设定出超级气象预测新模式;边洗澡边体检的医疗设备,制造出具有扫描脑波、化验尿液等功能的智能浴室;个人专属交通工具,可以设计出为你随到随开的班车……可见,知识在改变着我们的现实生活,而创新则在设计着我们的未来。
    创新,
(09/18/2007 09:48:58,537) [查看全文]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金钥匙
  莎士比亚说过:“聪明的人善于抓住机遇,更聪明的人善于创造机遇。”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企业要取得成功其关键所在就是要提高“创新能力”。不创新的后果就是失败。无论是一个企业,一个城市或一个国家,只有“创新”,才有生命力,才能在优胜劣汰的激烈竞争中求得生存发展。
  一、真正的知识属于创新者
  创新是一个企业发展的金钥匙。纵观世界保持领先的企业,都有一个重要的共同特征:他们都靠创意而成助。国外管理学者指出:企业竞争的时空,已经
(09/18/2007 09:48:16,423) [查看全文]
 *中国企业创新应走哪条捷径
    概观美国2001年专利授权统计对比,最显见的是企业获美专利的数量、比重远高于个人。这表明,在美国,企业是以发明创新争占市场的绝对主体;拥有相应的专利才有保持市场竞争优势的技术储备,企业、院校,以及部门等团体概莫能外。
    相比较来看,在我国2001年受理的发明专利申请中,国内、国外以企业为主体申请的职务发明专利分别为14774件和31866件,比重各为49.3%和95.8%,增幅分别为17%和25.8%
(09/18/2007 09:47:03,337) [查看全文]
 *创新精神的衰落
    中华民族从汉武帝以后几乎变成了本本主义的民族。先秦的百家争鸣的局面一去不复返,正统流行的只是孔孟之道和注经考据诠释的传统。大儒董仲舒首先开教条主义的风气之先,提出“三纲五常”(“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父为子钢”,“仁,义,礼,智,信”),以及“天不变,道(即封建道统、孔孟之道)亦不变”等理论,汉武帝则“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科举;隋文帝、唐太宗、武则天进一步规范科举,确定儒术的正统意识形态的地位;宋朝的程颐、程颢、朱熹等提出“理学”,干脆把孔孟之道绝
(09/18/2007 09:42:36,373) [查看全文]
 *谁是最需要的创新人才
    创新已成为新经济时代的主旋律。一些企业也借此形成了自己的人才观。他们认为,创新人才将成为新经济最大的赢家,并例举了创新人才的几大特征:
    ——具有创新精神。创新失败不是耻辱,不创新才是耻辱。
    ——敢于标新立异。
    ——热衷所从事的事业。在新经济时代,创新人才往往注重的不是自己公司的名气,而是自己职
(09/18/2007 09:41:02,277) [查看全文]
 *完全创新与渐进创新
    在产品同质化时代,仅仅质量过硬还远远不够,你必须随时保持领先,走在时代的前沿。但是,领先的代价是相当昂贵的,以国际医药集团每年的科研开发经费为例:葛兰素史克每年55亿美元,诺华每年32亿美元,辉瑞每年25亿美元。
日立公司从小源浪平创立企业起,就十分重视技术的革新和应用。经过几十年努力,形成了完善的研究与开发体制。为使公司的研究与开发领先于世界,日立在海外建立了研究基地。1989年,日立在美国成立两个研究开发中心,并在欧洲也建立了两家研究所。到
(09/18/2007 09:38:37,206) [查看全文]
 *创新不讲理
  凡是挑战极限的事情,都是无法用逻辑证明的,因为以前没有先例。然而,正是有了这种不拘常理的挑战极限,真正的创新才能够诞生。
  索尼公司的便携式随身听(WALKMAN)曾被誉为20世纪最成功的消费品发明之一,随身听引发的销售热潮创下了一个世界记录。
  2002年10月份,我有幸听到索尼公司副总裁高条静雄先生,也就是随身听的最初发明者讲述研发过程中鲜为人知的故事。
  便携式随身听在市场上取得巨大成功之后,索尼公司决定继续进行研究,把随声听缩到更小,当时
(09/18/2007 09:34:01,215) [查看全文]
 *创新是不是一种故弄玄虚
    阿祥Google 是一家创新公司,在那里,个人的创新意识得以张扬,集体的创新智慧得以推广,仅此而已,并非像李开复所卖弄的复杂高深的学问那样。
    李开复跳出微软,加盟Google,盖茨“非常愤怒”,鲍尔默要诉诸法律,Google为此不惜承担任何风险。那么,李开复执掌Google中国的帅印之后,必然要有新贡献。于是最近我们看到了《李开复论网络创新的未来》这篇宏文。不过,细读此文,总觉得味道不大对头。李开
(09/08/2007 20:36:21,129) [查看全文]
 *技术创新与商业化
    研究开发/技术构思产生/技术轮廓描述/孵化初期-种子期/技术形成与成长-成长期:开发、示范、市场与推广-市场化/不断扩大应用范围和持续创新-产业化。最大的挑战是:如何联结技术与商业战略?
 
    技术创新过程有着巨大的不确定性:从产生一个想法到实验室初步实验、产品概念设计、工艺设计,再到规模放大、市场化和产业化,每一步都是一个巨大跳跃。德国拜尔医药集团研发部总经理的主要职责
(09/08/2007 20:35:51,346) [查看全文]
 *企业家是主宰创新的核心
创新的四个关键因素
第一,要想从事创新,超越前人,必须要大量阅读国外的文献,掌握国外最新产品的功能,要非常关注国外技术发展的趋势,要了解技术的前沿。只有了解了国外的前沿,我们才能结合国内的情况和需求超越他们。我们要预测市场未来的需求。我发现,凡在国外前沿的东西,过了三到五年,就会变成国内热门的东西,比如在出版领域,像可变数据印刷、快速数码印刷这样一些国外三五年前开始流行的技术,今天在国内已经逐渐流行起来。所以,了解国外的状况才能超越
(09/08/2007 20:35:26,233) [查看全文]
 *创新的三个理解误区
    围绕创新问题的诸多困惑主要归因于如下几个理解上的误区:
  误区1:创新具有偶然性
  认为创新大多具有偶然性,仅此一点,你就不可能作出积极的规划。是这样的吧?那么,试问你又如何指望总有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呢?事实上,许多尽人皆知的发明和发现不都有侥幸为之的成分吗?譬如,美国学生大多知道这样一个故事:1928年的某一天,细菌学家亚里山大·弗莱明的培养皿中碰巧长了霉菌,结果他发现了青霉素这
(09/08/2007 20:34:58,336) [查看全文]
 *为什么中国学者缺少创新意识
    “洗脑”,是当下一句很时兴的词,意思是说,经过专业训练的人,很容易被先入为主的东西占领大脑,他们往往很难冲破书本公式概念的束缚,而成为书呆子。中国的应试教育,就是一种培养书呆子的体制。中国的学校,善于把权威奉为神灵,莘莘学子,也只能把这些权威高高在上捧到天上,必恭必敬顶礼膜拜。如果有些学生对权威的结论,定义有怀疑,等待他们的将是分数的惩罚,名落孙山的奖赏,他们就更加的不敢越雷池一步了。因此,学习成绩越好的人,受害越深。
(09/08/2007 20:34:27,397) [查看全文]
 *创新不只属于天才
    如今,发明创造的能力正在从专业人士“传送”到业余爱好者手中,普通消费者成了发明的主体。“用户创新革命”和水平不输于专业人士的“‘专业余者’革命”已成为经济学家研究的课题。有专家提出,人类社会正从一个大规模生产时代进入到一个大规模创新时代。
   如果说20世纪见证了大规模生产的兴起,那么,在21世纪的今天,普通用户开启了大规模创新时代的大门,开发新产品、提供新服务已成为一项由用户本身集体参与的“大众化活动”。
(09/08/2007 20:33:59,185) [查看全文]
首页 | 前页 | 后页 | 尾页分页 1/3  [1] [2] [3]  
网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