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天才是非常悲苦的

[日期:2013-10-29] 来源:舒明武创意网  作者:舒明武创意网 [字体: ]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有一个著名的论断:“智力愈发达,痛苦的程度愈高,因此随着认识愈益明确,意识愈加强,痛苦也就增加。到了人,这种痛苦也达到了最高的程度,并且,一个人的智力愈高,认识愈明确,就愈痛苦,具有天才的人则最痛苦。”另一个版本是:“意志现象愈臻于完善,痛苦就愈烈。植物没有感受,也就无痛苦感;动物的感觉能力有限,痛苦也就是相对的;唯有人,作为生命意志客体化现象的最高阶段,也是最痛苦的。而在人之中,天才又最为痛苦。” 再一个版本是:“智力愈发达,痛苦的程度愈高。 所拥有的愈多,愈增加对痛苦的感受力。”与之相关的一个论断是英国哲学家约翰•穆勒说的。他说的是如下的话:“宁可做一个痛苦的苏格拉底,也不要做一头快乐的猪。”

 

    贝多芬(Beethoven)嗜酒成性,52岁的了黄疸,53岁吐血,57岁离开人世。据说,他在失去意识之前,用拉丁语留下了一句话:“大家鼓掌吧!喜剧结束了。”

    帕斯卡(Pascal)死时也很年轻,年仅39岁。临死前,他告诉他姐姐,"我从18岁开始没有哪一天不是在烦恼中度过的。"

    艺术和学问的天才,根据父母的愿望,接受极端的天才教育而成为伟大的人。但是,这却成了他们的祸害,不少人的身心健康受损,在不幸中度过自己的一生。人们常说,有很多天才是怪人。虽然他们因为不是凡人而受到了尊敬,但是天才的痛苦也不是平常人的痛苦。

 

 

    艺术天才愿给人快乐,但如果他站在一个很高的水平上,他就很容易曲高和寡;他端出了佳肴,可是人家不想品尝。这有时会使他产生可笑的伤感的激动;因为他根本无权强迫人家快乐。他的笛子吹起来了,可是没有人愿跳舞:这会是悲剧吗?--也许是吧。但作为对这种缺憾的补偿,比起别人在所有其他种类的活动中所具有的快乐,他毕竟在创造中有更多的快乐。人家觉得他的痛苦言过其实,因为他的喊声太响,他的嘴太会说;有时他的痛苦真的很大,但也只是因为他的虚荣心和嫉妒心过重。象开普勒、斯宾诺莎这样的科学天才一般不如此急于求成,对于自己真正巨大的痛苦也不如此大肆张扬。他可以有相当把握指望后世,舍弃现在;但一位艺术家这样做,却始终是在演一出绝望的戏,演出时不能不伤心之至。

 

    生活在此岸,天堂在彼岸。中庸属于生活,但无法达到彼岸,而生命中动人心魄的美,多在彼岸。只有彼岸,一个人就难以得到救赎,只剩下疯狂,最后进入真实的天堂——无数艺术家、文学家都选择了这条路。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有时候,不过是一线之隔。

 

  我想世间的天才莫过于有两种,一是如张爱玲,在世时已得万人景仰,名利双收,死后依然被人迷恋、纪念;这是比较美好且幸福的;二是如莫扎特、梵高、曹雪芹,一生穷困潦倒,死后却飞升为神。第二种天才,他们的才情比第一种更高,更远,不容于他们的时代,因为他们的时代理解不了他们的才情。可惜他们的天分不仅不能为他们谋生,反而生出许多灵感从他们的精神里流出,他们疲于记录下这些灵感,殊不知这些灵感是他们的元神,最后在灵感(元神)的泄洪似的爆发中,他们或壮烈毁灭或油尽灯枯。

  而天才的对面,是拥有成为天才的欲望,却缺乏天才之才情的擅长嫉妒又擅长毁灭天才的人。一如萨列里,其实他是最欣赏莫扎特的人,如果他也能拥有莫扎特的才情,也许他会成为莫扎特的伯乐,可惜他没有,他的嫉妒心将他变成了天才的刽子手。他问上帝:为什么给了他成为天才的欲望,却不给他成为天才的才情?其实,他少了一颗知足且感恩的心,能以自己的所爱为业已经是上帝的恩赐。

  天才是不敏感于政治的,就像莫扎特一心追求艺术,却不知费加罗婚礼这样的题材会碰触当时统治者敏感的神经。

  天才也是彻底沉迷于自恋的,这种自恋在与周遭环境相背时往往会走向自虐。

  总而言之,天才都是比较悲苦的,可能是生存的悲苦,也可能仅仅是心灵的悲苦。不悲苦的往往是伪天才,或者次天才。

  天才与疯子之间的那一步的距离,也许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是理解不了的。

    天才都是早夭的而且极度痛苦的,他们当中鲜有人能够拥有世俗常人所能获得的正常的人际关系和感情生活。

 

 一个天才脱颖而出,总是令人羡慕,而在世俗生活中,“天才”破土而出的过程,却常常伴随着无法言说的痛苦。

 

差异导致孤独。葆存了差异性的天才在承受异样目光的同时也承受着巨大的孤独,远超出凡人的孤独。凡人们如我们虽然也还都残留一些差异,但大致面貌八九不离十。

 

  狂躁症也被称为狂躁抑郁症、躁郁症,狂躁症在人群中的发病率约为1%,患者情绪波动异常巨大,会出现自我意识膨胀、思绪混乱、不安和失眠等症状。早在几千年前,人们就开始怀疑天才和疯子之间的相关性,在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和苏格拉底的著作中都可以看到这样的观点。

  19世纪的美国作家爱伦坡就被认为饱受狂躁症折磨。有一次他写道:“人们叫我疯子,但发疯是否是智慧的最高境界?这个问题还未得到解决。”

  近年来,精神分析学家、精神病医生和心理学家一直在试图证明,天才和疯子因神经退行性疾病被联系到一起。问题是,天才和严重的精神病患者都极少见,高智商或高成就的定义也很主观。以往那些天才亦疯子的说法,大都是基于对一些被选中的历史人物进行研究,带有偏见,而采取的方法是对这些人的精神状况进行追溯性分析。

 

  在一部纪录片里,弗雷谈到了自己的精神状况。“我知道这让人很气愤,但狂躁症的确给了我很大的帮助。狂躁症使我的人生就像在探险,我遇到的大部分好事都是情绪大起大落的产物。我一生都被狂躁症折磨着,但狂躁症也赋予了我充沛的精力和创造力,甚至成就了我一生的事业。”

 

  在1913年完成了第一部小说《远航》之后,伍尔芙患上了严重的精神衰弱。但她说:“发疯使我文思泉涌,所有事情在大脑中都已成形,当灵感来的时候,文章很快就写成了。而当我清醒的时候,文章却是一点一点挤出来的。”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自我实现者的创造力》一文中认为,某些最伟大的人类天才肯定是心理不健康的人。如德国作曲家瓦格纳,荷兰画家梵高,英国诗人科伦等,并得出结论:伟大的天才不仅多少有赖于性格的优良和健康,而且也有赖于我们对之了解很少的某种东西。

 

    痛苦总是与天才相伴,痛苦产下的珍珠,却总是让后人收益,与天才无关,可叹,可叹!

                        

20131027录入



阅读:
录入:admin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天才的颂歌(散文)
下一篇:关于天才的最新文摘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