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中国区域全息创新理论(总纲要)

[日期:2009-02-22] 来源:舒明武创意网  作者:舒明武创意网 [字体: ]

2009年版·要目】

 

一、  观念创新注入巨大能量

二、  服务创新引来百鸟朝凤

三、  产业创新打造超强实力

四、  结构创新拓展新的空间

五、  形象创新聚集全球目光

 

***********************************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企业竞争逐渐向区域竞争延伸,“区域的崛起”尤为令人瞩目。

从中关村高新技术园区到苏南模式、温州模式以及浙江模式,从深圳经济特区、京津冀经济圈、成渝经济带到长三角创新体系,均说明我国区域经济个性化特色已经形成和正在形成。

美国硅谷的信息技术研发与制造、台湾新竹的信息产品制度、新加坡的国际商务、英国的创意产业等,各区域争奇斗艳,纷纷向世人展示自己的“最亮点”,标志着世界经济进入了区域经济“个性张扬、色彩斑斓”的时代。

但是,中国现在的区域创新,体系还很不健全,动力机制不完善,企业创新的意愿不强烈;创新人才缺乏,研发能力有限,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高技术产业集群“同构”现象严重,特色不显著,竞争力不高;产学研互动和企业间合作欠缺,政府职能和中介服务尚不完善;区域创新文化不活跃,集群根植性较弱,内生型创新动力不足,创新集群活力不够。

我认为,只有从单元创新走向多元创新,从多元创新走向全息创新,一个区域才能获得最辉煌、最全面、最持久的成功。

 

一、观念创新注入巨大能量

 

1、创新成为强力“引擎”和“推进器”

今天,创新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力“引擎”和“推进器”。一些自然资源富集区,由于缺乏创新而沦为经济的“差等生”;相反,一些自然资源匮乏的国家或地区,扬长避短,另辟蹊径,凭借创新一跃成为经济中的“领头雁”。

考察世界经济的发展史,不难发现在每一个阶段,异军突起的区域往往是创新活动易频繁发生的区域。世界经济中心的转移总是与世界科技中心的转移相伴而生。当今时代,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已经密不可分,区域创新能力正日益成为地区经济获取国际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成为区域发展最重要的能力因素。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态势,面对产业的大转移、结构的大调整所带来的不确定性的挑战,面对区域就业增收所产生的压力,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紧迫和必要。

对区域来说,创新第一而不是其他第一,已经成为观念中的首要问题。

 

2、区域个性化越来越重要

全球化是一种视野,全球化的含义改变了对工业地理和区域经济的理解。在经济全球化中,新的世界分工不再以国家,而是按照区域的竞争力来进行。全球的要素、资源和分工在不同层次上迅速变化着,并越来越集聚于有个性的地区。

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伴生的是区域经济的个性化,全球的要素、资源和分工在不同层次上迅速变化着,并越来越集聚于有个性的地区;另外,知识资源和知识资产在区域经济的个性化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王德禄指出:全球化并不意味着所有地区和区域特征和差异的消失,恰恰相反,只有当区域差异存在时,并能在全球范围内产生动力,全球化才有意义。因此,全球战略可以看成是在全球范围内利用地区差异的努力。这使得对一个给定区域目标可能性和战略适应性显得非常必要。

 

3、区位优势和政策优惠的重要性下降

    一个产业具备多大的增长空间,不再仅仅取决于地理环境,更多取决于所处区域是否具备相关产业集聚的条件,集聚的进程是否开始,达到了何种水平。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诸多要素中,区位优势和优惠政策的重要性正在下降,高度专业化分工基础上的产业配套条件则日渐突出。

事实已经证明,一些自然资源匮乏、产业基础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可以扬长避短,后来居上,如美国犹他州凭借信息、生物技术产业发展,摆脱了传统的以农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英国威尔士地区通过大力提倡创新创业,经过十年的发展,由一个以煤炭等传统产业为主的地区,发展成为以信息技术产业和服务业为主的地区。

 

4、对资源要有全新的认识

资源一般分为自然资源、科技资源、文化资源和智力资源,智力资源中最重要的是创意资源、创新资源。

落后也是一种资源,没有资源也是一种资源。

一切都是资源。

只有这样认为,才能够打掉消极悲观情绪,才能够给所在地区人民以巨大的发展信心。

只有这样认为,才能够发现蕴藏在表现背后的重大资源财富,才敢于努力化劣势为优势,异军突起,后来居上。

 

5、善于经营与营销城市

 现代城市不但要求要建设好、管理好,而且要善于经营。城市不是单纯的投入对象、建设对象和管理对象,而且是可供开发利用的主体。经营城市是现代城市发展理念的创新。

是从政府角度出发,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对城市的自然资源、基础设施资源、人文资源等进行优化整合和市场化运营,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使用,促进城市功能完善,提高城市素质

借债总是要还的,城市不能长期依靠“负债经营”,负债不能超过GDP增长允许的尺度,关键在于实施“以城养城”,这是市场经济规律的必然选择。要通过对现有城市国有资产资源的重组、拍卖、租赁、转让、抵押、有偿使用、冠名等多种经营运作方式,最大限度地盘活存量资产,筹措建设资金,加快城市建设,改善和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促进城市财富的节约与增长,提高城市竞争力,使城市更“值钱”。

城市经营的目的在于城市名牌、形象等无形资产的长期升值,不在于短期的政府招商行为,如海尔、奇瑞、吉利等对一个城市的影响力是非常重要的。无形资产的创造主要解决三个问题,即城市形象的塑造、城市环境的优化和城市文化的提升。

 

6、创意策划先于规划设计

这是一个许多区域没有解决或没有解决好的问题,谈到区域发展,一上来就是区域规划编制与设计,而区域规划编制又主要是由某设计机构的人员根据领导或领导集体的旨意来完成的,结果往往是,大幅的迷人的规划图“看起来很美”,一运作到实践中,不久就发现问题多多,最后,可能是又找人改规划图了。折腾,反复的折腾。

一个区域的发展——未来十年二十年甚至五十年的发展,首先是一个策划问题而不是规划问题,只有首先获得最优秀的策划方案,才能获得最杰出的规划方案,绝不能颠倒过来。

最优秀的策划,只能是创意策划——那种含有高智慧、大智慧、新智慧含量的创意策划;而这种策划,只有高水平、超水平的创意策划家才能做出,一点都假不得。

真不知在这方面各区域的政府,还要交多少学费、付多大代价才能最终明白这一真理。

 

7、模仿沿海没有前途

某些地区不去挖掘地方性以建立产品和服务的独特性,而是一味地追求所谓高技术或简单地复制沿海地区的技术和产品,结果不仅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而且劳民伤财。

特别是西部地区,现在面临的环境已经和改革开放初期大不相同,沿海的成功经验对它们不再具有指导价值和意义,必须另辟蹊径,才有出路。

 

8、没有工业化的城镇化必然失败

     20世纪末,中国城市经济研究城市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开创性的阶段。我们要走城市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之路,城市化一定要有工业化作支撑,决不能离开工业化孤立地去搞城市化。

没有产业作支撑而搞的小城镇建设,最终是要失败的,但要注意,这一产业不是全指传统产业——特别是传统工业,否则我们又会犯新的错误。

城市中心未来可能出现的空洞化也应该注意,要在城市功能区布局上进行前瞻性规划,不能一味在老城区中心打圈圈,那是走不出光明未来的。

 

9、综合经营管理能力成关键

全球化使区域竞争优势的含义发生了变化,同时使衡量一个区域竞争优势的因素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现在主要不是自然资源丰富程度和低廉劳动力成本,而更重要的在于智力资源和生产经营系统管理能力,尤其是综合经营管理能力,从研究开发、产品设计、产品生产销售一直到售后服务、信息反馈等全过程的经营能力,成为竞争成败的关键因素。

这对一个地区领导班子的领导能力、服务能力、创新能力等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决非易事。

 

10、创新体系以企业为主体

有专家指出:把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一种技术创新体系作为这次科技体制改革的重大调整,因此它的核心问题是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突破口来对待,这就抓住了根本。我们过去的这种项目搞了很多,但是为什么竞争力不强,为什么没有竞争力的好的产品呢?关键是没有做到以企业为主体,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过去长期的体制是政府拿钱,学校出成果再拿到企业转化,是一种相分离的模式,这次提出以企业为主体,现在企业的创新能力不强,就是要市场为导向,而不是技术为导向,是市场为需求,企业为导向,同时是产学研密切结合的。

    他说得对,只有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才能为一个区域经济的发展打开全新的突破口,否则再先进的技术也只能孤芳自赏。

 

二、服务创新形成百鸟朝凤

 

1、最大的服务是提供创新型环境

   服务有小有大,那么,最大的是什么呢?是政府向企业界、商界、文化界、教育界及各界人士提供一种有利于创新的大环境。

它包括基础设施的硬环境,也包括像金融、税收和贸易政策等方面的软环境,以及有利于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求发展的社会环境。培育和建设完善的创新环境,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引导和调控作用,发挥地方政府贴近企业、贴近市场的优势,把地区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集中起来,形成一个局部优化的产业化环境。积极开拓科技创新的投资渠道,逐步建立以企业投入为主体,政府投入为引导,金融机构和社会各方广泛参与的科技创新投入体系。

这里重点谈一谈创新文化。辜胜阻认为,由创新文化构成的经济文化是区域创新体系的“软因素”和“软实力”,它通过创造、激励、渗透、整合、导向与规范等机制对创新活动中宏观影响因素和微观主体产生作用,影响区域创新体系中各机构实体间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有效性以及创新知识、技术扩散的途径。判断区域创新体系是否充满活力的关键,在于区域高技术产业集群能否形成集群创新。美国的硅谷是美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坚实基础,研究表明,硅谷的成功是一种文化现象。硅谷地区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是硅谷获得成功、成为世界高技术产业集群典范的关键性因素。

对区域政府来说,建设这样的创新文化环境,可能是最艰难的任

 

2、核心是培养创业创新精神

辜胜阻指出,区域经济文化的核心是创业创新精神,一个地区的创新往往是通过创业来实现的,创业与创新融为一体。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必须通过重塑区域经济文化,培育创业创新精神。

具体要做到:弘扬创业文化,实现从官本位思维向商本位思维转变;弘扬创新文化,实现从墨守成规、小富即安向勇于创新、大富思进转变;弘扬合作文化,实现从利己独赢向合作共赢转变;弘扬信用文化,实现从重即期利益向重长远效应的转变,从守财向守信的转变;弘扬开放文化,倡导开放思维与流动意识,实现从静态封闭向动态开放转变。

 

3、建立优良创新激励机制

对区域政府来说,与其花许多精力去宣传、鼓动、号召创新,不如从基础做起,花若干年时间,认真努力地建立一套系统性、持续性的创新激励机制。

其中,包括实施优惠的税收政策、颁布支持创新的法律法规以及创造良好的市场发展环境,更包括为当地民众的创意建议、创意提案予以重奖并使之常态化,等等。

 

4、优待高技术、高智慧人才

集中部分资金,对少量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和骨干力量实行高薪、高待遇。 培养和吸引创新型的高技术人才。

平心而论,对高技术人才,各地政府已经相当重视了,但对高智慧人才,则缺乏足够的重视。

    高智慧人才,指那高水平的思想家、战略家、创意家、策划家、设计师等,他们代表着一个区域发展最重要的软性竞争力,忽视他们,同样是吃大亏、走不大弯路的。

 

5、建立立体化的网络交流机制

    建立立体化的交流机制成为培育和完善区域创新网络的一种重要手段。建立立体化的有效的网络交流机制,对于促进企业空间集聚产生更大的外部经济性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首先是企业联系,尤其是产业内企业间的联系,对企业大批集聚起着重要作用。考虑到中国的传统文化特点,充分发挥正式或非正式联系的作用,可以有效地促进企业集聚的形成和发展,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振兴。

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大学(研究机构)、政府机构、民间智力机构等都应该有机地联结起来,高度集中于一个相对较小的空间,形成一个区域创新网络。当某结点无效、在创新中无所作为时,则被网络排除在外,进行自然淘汰。区域创新网络能够筛选结点,实现动态的性的开放,通过“新陈代谢”作用使它保持创新的活力。

在拥有立体化网络交流的区域,创新更容易发生——大面积发生。创新网络是发育出来的,而不是构建出来的,将各个新型的组织单元以网络方式联接起来,在创新动力机制作用下,必将活化沉淀的科技资源、创造新的科技资源和商业潜力。

 

6、加强科技中介机构能力建设

   浙江是最好的榜样,值得学习。

浙江的科技中介组织,有叫生产力促进中心,有叫科技创新服务机办……尽管名称各异,但都是科技中介服务组织。他们以本地的块状经济为依托,以中小企业的需求为市场,以灵活务实的市场机制为动力,开展科技服务,已形成良好势头。绍兴县政府以当地轻纺业蓬勃发展为依托,以对纺织业的技术升级为目标,把一个从事电脑印花制版系统开发应用的民营企业——“绍兴轻纺业生产力促进中心”扶植起来,坚持新技术推广应用与核心技术自主开发两条腿走路的方针,自主开发了纺织印花制版系统软件,使绍兴的纺织品从过去的“三天出小样、五天成批量、七天上市场”,一下提速到“三分钟出小样、一天成批量、两天上市场”。这项技术还申请了专利。这个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成功开发的数控印花激光制网机,把光机电一体化的先进技术推入市场后,使服务内容越来越多,产品的技术含量越做越高,市场越做越大,服务质量也越做越好,效益也就越来越好,知名度也越来越高,企业上门请求服务的也越来越多,形成了科技中介服务难得的良性循环。

 

7、建立区域性技术开发中心

整合大学和科研机构等院校资源,建立起为广大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服务的区域性技术开发中心。

发展知识产业和创意产业,吸收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科技资源,发展成为企业的知识资产。

在产业集聚区内建造大学或科研机构,不仅能使企业不断学习、提高效率,还能促进科技的产业化。

 

8、大力扶持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

民营科技企业在中国民营企业所占的比例还不大,但它是最有前程的,需要大力扶持,让其加速壮大。

它应该是区域政府重点支持的对象之一。

 

9、政府减少对企业的干预

在成功的创新区域中,市场因素是区域创新活动的“聚凝剂”和驱动力。区域内企业之间的活动,以市场价格为行为的信号,以追求企业经济效益或企业价值最大化为行为目标。因而,任何妨碍市场价格形成或干扰企业实现其最终目标的行为都不利于激发企业的创新动力,都会阻碍区域经济的发展,区域创新也就无从谈。

如果要讲干预,区域政府最大的干预,应该是为那些正当的市场活动提供强力的保护,对诚信经营者提供超级保护。

 

三、产业创新打造超强实力

 

1、实现某一产业的集群

    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市场竞争已从产业发展战略向产业集群战略演化。产业集群通过协同效应显现出的竞争优势,日益受到关注。

在成功的区域内,大量企业扎堆形成企业群,尽管拥挤却也开心。浙江温州永嘉桥头镇汇集了300多家纽扣加工企业(也包括个体经营者),成为闻名全国的纽扣产销基地,大大提高了该区域的竞争力,参与其中的企业也因之受益匪浅。

在科技实业家创业基础上出现的高科技企业集群。在北京中关村的IT产业群中,新企业的衍生和中小企业的发展、企业家的成长和产业文化的变迁等现象十分明显。

与大型企业配套形成产业集群。山东青岛集团、重庆嘉陵摩托集团等大型企业集团附近,都有相关企业繁殖和衍生。

实践证明,产业集群在形成之初基本上都是企业的自发行为,而一旦产业集群的雏形出现后,政府的积极扶持对本地产业集群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对现有的产业集群(如专业化生产区、高科技工业园区)积极扶持。不仅要从基础设施等硬件上创造条件,还要从企业的产权机制、融资渠道、人才吸引等软件上予以支持。完善集聚区的企业和机构网络以降低企业间的贸易成本,促成更大规模的产业集群发生。

    在产业集群发展中,要培植先导性企业,通过它对其他企业及配套企业的进入产生直接的示范性和凝聚力,从而对产业集群的形成产生带动作用。要把培育先导性企业,并为其提供良好环境作为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切入点,

产业集群对流行的产业“梯度转移”理论形成了挑战。产业集群使东南沿海地区形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后天优势”,即高度专业化分工基础上的产业配套条件。这一条件一旦形成并趋于成熟后,再转向其他地区的成本就大大提高了。原来我们所期待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如轻工、纺织等产业是否以及多大程度上会随着经济成长逐次向中西部转移,很值得重新研究。

 

2、大力发展特色与优势产业

珠三角的电子通讯产品制造业和家用电器制造业形成世界级的生产规模,形成了产业连片的城市群,这是由国际产业分工和结构调整所决定的,正是由数个城市承接的产业规模形成了它在国际上的竞争能力。

山东省的寿光市,从12年前的17个蔬菜大棚起家,如今已是“中国蔬菜之乡”。在这里,没有买不到的菜,也没有卖不了的菜。在寿光蔬菜产业的发展中,科技创新无疑是最主要的推动力。寿光市有功能完善的蔬菜技术研究开发、技术宣传推广网络。目前寿光境内已实现村村通公路,市内通讯发达,形成了密集而又高效的物流、信息流通网络;有的农民还配备了电脑,进入Internet,把蔬菜和花卉生意做到了全国各地、日本、东南亚以及欧美市场。

苏南的制造业、温州的服务业、义乌的小商品流通、湖北大冶的铜矿开采与冶炼、山东寿光的蔬菜产业、浙江嵊州的领带、河北白沟的箱包市场等,为中国经济的区域化和个性化发展涂上了色彩浓重的一笔。

突出区域特色和优势,以此培育和发展地方产业集群,从中崛起强势品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以促进创新和发展为核心的新型空间格局,创造特有区域竞争优势,已经越来越重要了。

 

3、发展多种知识和创意产业

如果只把眼光盯在传统的制造业、服务业上,那是会失掉许多新的发展机遇的。

在拥有大学、科研机构的区域,在拥有高素质人才——包括决心吸引高素质人才的区域,发展新兴的知识产业和创意业,都是大有希望、前程无限的。远的有美国的硅谷,近的有京沪创意业园,更多的还需要各区域自己创造。

顺便说一下,这两类产业中的咨询、策划、顾问、培训业,其市场潜力极大,却多数是自生自灭的,获得的政府支持一直很少,政府有很大的活动空间。

 

四、结构创新拓展新的空间

 

结构创新也可叫体制创新、组织创新等,意思是差不多的。它的创新,对持续了几千年的中国省、市、区、县、乡的政府结构格局将带来重大的冲击,甚至让其发生根本性变化。

 

1、科学分工,打破各自为政

陈文新指出:区域创新的发展,一方面要突出其在全国个性化特色;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加强与高新区外经济以及科技的相互渗透,达到完全交融,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新兴的大城市群,要求各大城市圈的功能有科学地分工,在分工基础上形成紧密地协作。这些分工与协作并不以地域属性为界。这就要求打破这种长期形成的以行政区划为资源配置限界的体制,在大城市群的建设中引入、培育区域合作机制。应该说,这种新的合作机制是我们所不熟悉的,必须进行大胆探索。既要考虑市场运作机制,也要考虑非市场运作机制,因为市场也有失效的领域,不是万能的。可以预料,这对我国的行政体制将是一次巨大的撞击,同时也是对市场功能的强化。我国的三大城市群都将接受这一洗礼,能够顺势而动者,将在改革中成为世界级的竞争参与者。

现在,许多地方对外地车、烟的不准进入等等现象,都是逐小利而失大利的,是必须改变的。

 

2、避免重复、封闭和画地为牢

创新体系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在体系的各主体间存在联系紧密的、复杂多元的网络关系。网络化程度越高、网络连接越紧密,创新的能力就越强。因此,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一定要避免重复、封闭,画地为牢的做法,而要尊重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律,在注重建设本省区创新体系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具有较强内在经济联系的经济区域,培养跨省市的区域创新协作网络,实现大联合、大协作、大创新。 

从国家层面来说,要鼓励东、中、西部地区广泛开展科技交流与合作,要在优势互补、合作双赢的基础上推动不同地区开展广泛的科技交流与合作引导和组织实施跨地区的重大科研开发和产业化工程项目。通过各地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真正实现科技、经济和教育的有机结合,形成各种创新要素的互动,使各方面科技力量相互关联,优势集成,在不断提高微观活力的基础上形成总体创新优势。

  

3、长江三角洲的案例

从中国大的区域创新能力总的来讲,出现一种比较板块化的趋势。这种趋势打破了行政区划的界限,慢慢的在行政边界之外出现了一种制度空间的同质化趋势,例如长江三角洲。

  以上海为龙头、苏浙为两翼的长三角,是中国经济、科技、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沪苏浙二省一市地域相邻,人缘相亲,文化相同,经济相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等方面的交往与合作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沪苏浙二省一市对长三角创新体系建设的目标地位是:一体化、开放型、现代化。“一体化”就是要打破行政区划界限,从长三角整体发展来规划、建设创新体系。“开放型”就是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科技资源,既要区内相互开放,又要面向全国,面向世界,以开放促发展。“现代化”就是要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遵循市场经济和科技发展规律,建成全国一流、世界先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体系。

 

4、新的结构需要继续探索

加强区域经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要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探索多种形式的区域合作模式,不要陷于现有结构——即使是成功结构的束缚。

探索这种新的结构,眼光不但不能只盯着一省或数省,甚至不能只盯着一个国家或一大洲,全球的眼光是非常必须的。

 

五、形象创新聚焦全球目光

 

1、区域形象的重要性日增

在区域竞争特别是城市竞争方面,作为市场竞争的利器,CIS理论得到进一步运用,如何有效地策划和导入区域形象或称城市CIS,已成为各级政府重视的问题,被列为区域经济发展和文明建设的重点工作内容。

大的有烟台、海口、大连、天津、珠海、广州、北京等,都在树立自身形象方面迈开了步伐,显露出区域形象策划的雏形。

小的如南海、丽江等,也邀请广告公司为之进行了系统性、工程性的区域形象策划。

日本东京,也在21世纪到来之前,进行了以形象重塑为目标的庞大的城市CI开发计划。

2009年初,中国政府投资450亿,进行国家级媒体的国际化品牌改选,也是为了中国国家形象的提升。

 

2、突破区域形象同质化的僵局

据资料介绍,建国五十年来,我国668座大中小城市(1997年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令人忧虑的是,城市形象的破坏成为城市发展的代价和成本。许多城市忽视自身的特色,热衷于盖高楼大厦,搞精品超市或搞“仿古一条街”,或造人工景点。清一色的水泥丛林,清一色的玻璃幕墙,眼花缭乱的广告,不伦不类的雕塑。在“旧城改造”的口号下,城市的民族特色、历史特色、区域特色、乡土特色正在消亡。一句话:东西南北中,城市形象在趋同,城市正遭到建设性的破坏。

进入21世纪后,这一现象有所缓解,但并没有得到根本上改变,区域形象同质化的打破,还任重道远。

 

3、区域形象创新的几大要素

1)、城市理念,特别是核心理念。这是城市之魂,是必须花大力气、大功夫做好的。

2)、城市形象广告语,特别是广告主语。它是城市理念最直接、最鲜明的反映,需要最高创意水平的表现。

3)、形象名称,城市是可以更名的,如黄山市。

4)、城市文化内涵,特别是有个性特征的文化内涵。这方面最需要注意的,是不能一提文化,就只有老祖宗留下的文化,只有传统文化。

5)、城市建筑个性,如房屋、道路、桥梁、雕塑、碑刻、公共设施、灯光等。这方面中国千百座城市的面貌相似太严重了,短时期难有根本改变,但再难也得从头开始做起。

6)、城市标识体系,如住宅区、交通、街道、地标、城市地图标识等,这是VI形象系统的反映,是相对容易做的,关键在于许多区域对它的重视程度不够。

7)、城市形象传播推广,如会展、演出、广告、营销活动等。这是城市营销的重点,是最需要创意——大创意、超级创意的地方,有着最为广阔的市场空间。

当然,城市形象创新有其他的要素,但以上七点是关键性的要素,做好了就成功一大半了。

另外还需要注意,以上七点是互为联系的一个有机整体,只顾其中某一点的做法是收不到多大效果的,如有的地方用重金征集广告语,即使征到了,所起的作用也非常有限。

 

舒明武

 

电话:13983101295

邮箱:smuce@vip.163.com

QQ524842691

 

 

        2009-2-21


阅读:
录入:admin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当一回创始人吧
下一篇: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